大唐盛世:白发安西军的铁血悲歌摩根证券
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,大唐王朝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这个被后世称为盛唐的黄金时代,不仅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闻名于世,更以其辽阔疆域和开放包容的气度成为中华文明的巅峰象征。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唐朝鼎盛时期疆域东至朝鲜半岛,西达中亚咸海,南抵越南顺化一带,北包贝加尔湖,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,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之一。 然而,庞大的疆域也带来了严峻的治理挑战。唐玄宗天宝年间,朝廷在边境设立十大兵镇,却不想养虎为患,藩镇节度使逐渐坐大。公元755年冬,一场改变大唐国运的巨变突然爆发——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攻陷东都洛阳,史称安史之乱。这场持续八年的动乱,将盛唐的繁华击得粉碎。在长安陷落的危急时刻,太子李亨于马嵬驿发动兵变,处死杨国忠兄妹,随后在灵武即位,是为唐肃宗。这位仓促登基的皇帝,只能依靠陇右、河西等边镇残部组织抵抗,其处境正如风雨中飘摇的浮萍。 就在大唐内乱之际,宿敌吐蕃趁机大举进犯。763年,吐蕃军队攻陷凉州,切断了河西走廊,使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彻底中断。此时,留守安西四镇(龟兹、疏勒、于阗、焉耆)的唐军陷入绝境。这些身披明光铠的将士,日复一日地眺望东方,期盼着朝廷的援军。直到790年,取经归来的高僧悟空途经西域,才将安西军仍在坚守的消息带回长安。可此时的大唐早已元气大伤,朝廷自顾不暇,哪有余力驰援西域? 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安西都护府原有精兵两万四千,北庭都护府驻军两万。经过三次抽调平叛及连年征战,到公元773年消息传至西域时,两地残兵合计不足两万。这些将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依然坚守着大唐的旗帜。他们不知道,此时的朝廷已经更迭了六位皇帝,中原大地已换了人间。在龟兹城的城墙上,年迈的士兵们抚摸着生锈的陌刀,望着东方的漫天黄沙,眼中噙着浑浊的泪水。 公元808年冬,吐蕃十万大军围攻龟兹城。城头上,曾经令西域诸国闻风丧胆的安西军,如今尽是白发苍苍的老兵。这些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老兵,用颤抖的双手紧握兵器,在城头竖起最后一面唐旗。据敦煌出土文书《唐安西都护府残卷》记载,在最后的战斗中,没有一人投降。当吐蕃人攻入城内时,看到的是一幅悲壮的景象:满城白发尸骸仍保持着战斗姿态,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陌刀永卫大唐魂的誓言。 这些西域守军的故事,见证了大唐军人的铮铮铁骨。他们用半个世纪的坚守,在戈壁荒漠中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忠诚赞歌。今天,当我们遥望西北的漫天黄沙,仿佛仍能听见那些白发老兵在风中的呐喊,看见那面永不褪色的大唐旗帜。这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,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。 发布于: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